伴隨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天氣,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受到關注。為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發生,近期北京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重慶等多地市場監管、疾控部門發布汛期食品安全消費提示,建議不吃被洪水浸泡污染的食品,注意用餐衛生,預防食源性致病菌等。
不要吃被洪水浸泡的食品
重慶市市場監管局提示,汛期食品供應鏈各環節都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洪水影響。被洪水污染,或因潮濕變質,或無法確認安全的食物,可能引發人體不適,甚至帶來傳染性疾病,建議不吃被洪水浸泡污染的食品、霉變食品、來歷不明或無明確標志的食品。此外,淹死的畜禽水產也存在潛在風險,不能單純以氣味、口感正常作為判斷是否可食的依據。
上游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不應使用受洪澇災害影響的腐敗變質食材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強調,受災地區群眾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,不飲用不潔凈的水;不食用有破損、漲袋、脹罐、銹蝕等現象的罐頭或利樂包(鋁箔包)等食品,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要用潔凈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;對斷電超過24小時的冰箱中儲存的食物,食用前應確認其是否腐敗變質;不采食野生蘑菇、野菜、野果等,預防引發食物中毒。一旦出現惡心、腹痛、腹瀉、發熱等不適反應時,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,盡快就近就醫,并保留可疑食物。
汛期高溫高濕,盡量不要一次性采購和儲存大量食材,避免食物腐爛變質。湖南省市場監管局提到,洪澇期間食物不易保存,特別是受災群眾聚集地或參與救災人員的食堂,要按需加工食物。如剩飯剩菜不可避免,應及時分類冷藏保存,再次食用時務必徹底加熱。
海南省市場監管局則提醒,飯前便后、接觸過洪水后要洗手。切配的刀、板和盛裝熟食的容器,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,用滾開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殺菌。洪澇災害過后,要及時對食品生產加工的設備、設施、用具和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清潔、消毒,避免二次污染。
冰箱中存放剩飯菜不宜超過3天
除洪澇災害帶來的食安風險外,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(簡稱“北京疾控”)指出,汛期高溫高濕的環境給食物中微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力條件,特別是食源性致病菌,迎來“野蠻生長”高峰期。
北京疾控提醒,預防食源性致病菌,要保持個人和廚房衛生,使用安全食品原料,將食材生熟分開、燒熟煮透,在安全溫度下保存食品。熟食在夏季室溫下存放的時間不宜超過2個小時,應及時放入冰箱內保存。冰箱中存放剩飯菜不宜超過3天,重復加熱不能超過一次。此外,食物化凍應在冰箱中或冷的環境下進行,室溫下化凍也容易滋生大量微生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冰箱不是保險箱,有些嗜冷菌如單增李斯特菌等,在冷藏環境下依然可以生長,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徹底加熱或清洗干凈后再食用。已經霉變的水果,即使切掉爛掉的部分,剩下的也不建議繼續食用。
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
編輯 李嚴
校對 穆祥桐